媒体报道

考古发掘一年多,用了诸多创新手段 专家确定天青色“秘色瓷”产地为慈溪上林湖 秘制工艺千年历史之谜终破解

20170913154448_1774.png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现场

20170913154500_8544.png

匣钵和秘色瓷

20170913154514_4786.png

匣钵和秘色瓷

    1987年,陕西宝鸡法门寺唐代宝塔地宫首次出土“秘色瓷”。30年后的今天,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首次发现“秘色瓷”独特生产工艺。  

    25日,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掘现场,进行了专家论证,确定这里就是千年之前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呈天青色的极品“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发掘上林湖越窑最核心窑址  


    越窑以地处越国故地得名,始烧于东汉,停烧于南宋,它在历史上率先烧制出了首个成熟的瓷器品种——青瓷。慈溪上林湖越窑则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后司岙窑址正位于上林湖西岸,这一地区古窑址密布,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被学术界确定为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表示,这次考古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发现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大量“秘色瓷”在内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正是这一批空前发现的数量庞大、品质绝伦的天青色“秘色瓷”,不仅再次印证了后司岙窑址就是上林湖越窑最核心的窑址,而且也确定了这里就是千年“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考古发掘运用诸多创新手段  


    在考古学方法上,历时近两年的后司岙窑址发掘过程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有了更加全面、确凿的发现。  

    首先是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都以遗迹的方式进行清理。每一探方的文化层在按传统方法以土质土色与包含物进行分层的基础上,发掘过程中仅剔除泥土,留下所有的窑具、窑炉砖块以及各种青瓷产品,再进行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制作每一层的三维立体图、正摄影像图等,全面记录每一层所有遗物的分布情况。  

    其次是运用九宫格方法进行标本的清理与采集,并把所有的标本都统计与采集的方法。  

    最后,就是用上了田野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水陆考古相结合。“为了这次发掘工作更高效、更科学,我们与一家科技公司开发了专门的记录系统,有效提高了田野考古信息采集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了考古工地管理的规范化。”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介绍说,而在通过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精准获取了后司岙地形地貌与上林湖水底地形地貌之后,初步发现了各类疑似水下遗存。“于是,我们就在水下考古中运用了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探地雷达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些在全国都属首创。”  


    后司岙窑址代表了当时最高制瓷水平  


    “这次在后司岙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30种秘色瓷。”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说,越窑青瓷的诞生需要两种稀有“材料”:瓷土和釉石(青釉原料),秘色瓷除了需要这两种材料之外,它的烧制工具和方法,一直都是历史之谜。“不过,本次考古工作的成果,解决了这一桩历史悬案:秘色瓷究竟是用什么工具烧制而成的。”  

    原来,考古人员在窑址堆积中发现了带有唐宣宗年号“大中”、唐懿宗年号“咸通”或唐僖宗年号“中和”的窑具底层,其中就有不少是青瓷烧制的工具:匣钵。郑建明认为,从烧制工艺来看,秘色瓷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秘色瓷就是装在这种瓷质匣钵里烧制的。叠放好的瓷质匣钵在高温下釉面融化,相互间出现空隙,使钵内热空气逸出,而温度下降后,釉液重新凝固,匣钵又粘连在一起,阻止外部冷空气进入钵内,这就在钵内形成了缺氧的强还原气氛,使釉中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从而使釉面呈现青色。”  

    “也就是说,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是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这一窑址开创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一大飞跃,也让秘色瓷此后成了极品青瓷的代名词,后司岙窑场制瓷水平则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瓷水平。”郑建明说。  


Copyright © 2017. 上林湖越窑遗址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89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