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我国古代烧造陶瓷的窑炉包括哪些类型?

窑炉是烧造陶瓷器的场所,其作用是使陶瓷胎釉在一定温度和气焰条件下完成物理、化学反应,烧结成器,并形成釉色及其变化,我国古代窑炉的类型很多,有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龙窑、阶级窑、葫芦窑、蛋形窑等。

(1)横穴窑

焙烧陶器的窑炉类型之一.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中已经出现,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膛位于窑室的一侧,比窑室略低。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窖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

度和烧成气氛,商周时期已基本不见。


(2)竖穴窑

常见于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窑建在地下,火膛为小口广底的袋形坑,其上为窑室,窑室的出口开在地面。火膛与窑室之间有数条火道,火焰经火道直接升入窑室。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烧利用率较低,此后逐渐被馒头窑取代。

(3)馒头窑

亦名圆窑,是古代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之一,常见于北方各地,至迟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具有馒头窑特点的窑炉。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馒头窑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火焰由火膛升向窑室顶部。然后再倒向后半部分的窑床,经后面窑壁底部的排烟口从烟囱排出。馒头窑容易控制烧成温度。保温性好,适用于焙烧坯体较厚,高温下釉钻度较大的瓷器。北方著名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临汝窑等均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

(4)龙窑

亦称长窑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窑炉形式,最早出现于商代。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形体狭长,当窑火点燃时,远望似一条俯冲的火龙,故称“龙窑”。龙窑按结构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段。窑头为火膛,用来点火;窑室放置待烧的器物;窑尾为出烟口。窑的两侧筑有窑墙,墙中开窑门,用来装窑、出窑。窑的两侧各开有一排投柴孔,用来分段添加燃料。烧窑时,先在窑头点火烧窑,待第一排投柴孔下的坯体接近烧熟时,窑头停止烧火改到投柴孔投柴烧窑。由此
逐段往上烧,烧到窑尾结束。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升温降温迅速,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宜烧造青瓷。

(5)阶级窑

又名阶梯窑。窑建在坡度平缓的山坡上,由若干相对独立的窑串联成整体。从第二窑起,每个窑的水亚面均高出前面的窑,形成层层台阶,故名。火焰从火膛升向窑室顶部,然后倒向窑室后半部分窑床,再经后面窑壁底部的排烟口进入第二窑,对后面各窑起到了预热作用。从第二窑开始,燃料从投柴孔投入火膛。各窑由前至后依次焙烧,原理相同。阶级窑出现于明代,既有龙窑装烧量大的长处,又有馒头窑易控制的优点,适合烧制德化白瓷等氧化钾含量高、釉在高温下黏度大的瓷器。

(6)葫芦窑

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室比馒头窑长,前大后小,腰部内折,将窑室分成前后两室,窑壁两侧各设一排投柴孔。葫芦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适合于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黏度大的瓷器。至明末清初,后室比例缩小进而消失,逐渐发展成了蛋形窑。

(7)蛋形窑

形似覆盖的半个蛋,故名。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窑压前低后高,窑室前大后小,呈长椭圆形。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造价低廉,装烧量大,适合多种坯釉的烧制,同时它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产最质量好,成为清代景德镇地区焙烧瓷器的主要窑型。


Copyright © 2017. 上林湖越窑遗址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8900号-1